3000万,拿还是不拿?这是《让子弹飞》片场某白酒品牌方给出的广告报价,而姜文选择了拒绝——因为在他的眼里,不能容忍电影中的角色举着一瓶几十年后才有的酒出现在北洋年代的背景下。这个决定如今已成为电影圈的传奇,被说成是姜文“为艺术不妥协”的典范,也是他“严谨用心,尊重观众”的证明。不过,谁又知道为了这个决定,制片人马珂背后承受了多少压力,甚至差点因愤怒生病?这一幕,也许预示了姜文和马珂关系的裂痕——他们注定不会走同一条路。
那姜文的电影为什么卖不动了?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马珂不在了?
姜文的内心似乎住着两个人: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总是被王朔的小说激发灵感,砸锅卖铁也要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冲动、感性、固执,完全不在乎商业规则,听从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而另一位则是渴望大众理解的导演,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认可,能转化为票房和实际的成功,能够“站着赚钱”。
展开剩余82%这两种想法在姜文的心中斗争了半辈子,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来平衡这些矛盾——那个人就是马珂。
马珂,姜文的铁杆影迷,家里有钱,又懂市场,还投资过《蜗居》这类爆款剧,既能理解创作的需求,也能掌握商业的运作。两人搭档,马珂负责融资,处理麻烦事,姜文则能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这样完美的合作模式让姜文的才华得以尽情释放,创作出了《让子弹飞》,一举拿下六亿票房,成为无数经典台词的发源地。那一刻,姜文和马珂的搭档成就了电影界的神话。
然而,甜蜜的“蜜月期”并不长,《让子弹飞》的成功让他们都以为这一模式可以无限复制,便带着满满的雄心开启了他们的第二部作品——《一步之遥》。还是那个老配方,姜文依然尽情挥洒艺术,马珂依然在背后给他提供资金支持。
但这一次,事情却没那么顺利。《一步之遥》的票房不如预期,口碑严重两极化,那些曾经捧着姜文上神坛的观众开始吐槽他“过于自恋”甚至“完全看不懂”。曾经的3000万白酒广告突然有了新的解读:当电影成功时,它是导演自信的象征,是“站着赚钱”的底气;但一旦失败,它就变成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随着《一步之遥》的失利,马珂的压力从“气到生病”变成了实打实的商业亏损,两人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姜文和马珂的合作时代,随着这部电影的落幕悄然结束。
与马珂分道扬镳后,姜文的“缰绳”交到了妻子周韵手中,他后续的《邪不压正》和《你行你上》,由姜文夫妇控股的公司出品,再也没有马珂的身影。这个曾经懂市场、能平衡创作与商业的制片人彻底消失了。
结果呢?连续三部电影的票房惨败,总亏损可能达到5个亿。尤其是那部号称筹备7年的《你行你上》,原本投资接近三个亿,最终票房可能连1亿都不到。在理想与自我表达的狂奔中,姜文的电影遭遇了惨痛的失败。
许多人分析,失去了马珂后,姜文再也没有了能够从商业角度“踩刹车”的人。他的电影陷入了两难:既想延续《让子弹飞》的商业成功,又放不下自己的艺术表达欲。而姜文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观众进入影院并不是为了看导演的“自我感动”或者“说教”,他们花的是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当然是希望看更符合自己口味的剧情。
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想要表达艺术时,他的电影不如《太阳照常升起》那般纯粹;想拥抱商业时,又比不过《让子弹飞》那样通透。他既想抓住两头,却两头都没抓住。
姜文的独特风格和镜头语言依旧存在,但似乎与观众的化学反应渐行渐远。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现在,姜文的导演之路就像一根时而紧密时而松散的双螺旋:一根是艺术基因,永远冲动、永远滚烫;另一根是资本的密码,冷静、现实,讲究回报。当两者完美融合时,可以飞得很高;当它们脱节时,摔得也最惨。
如今,代表资本与市场的那根线已经因为马珂的离开暂时从姜文的世界中消失,剩下的只有那股独自在艺术追求中打转的力量。
那么,下一个能递上“缰绳”的“马珂”会是谁呢?姜文自己又能否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这条失衡的双螺旋重新找回完美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没有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姜文的下一部电影依旧会是华语影坛最令人期待的作品之一。
信息来源:
发布于:山东省新宝策略-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学习-配资最新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